网上有关“滇人闲话吴三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滇人闲话吴三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吴三桂是云南 历史 上屈指可数的风云人物,其生平事迹,孰是孰非史家留笔不胜枚举,今就吴三桂据滇时市井小民街谈巷议,坊间流传轶事收录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滇人传:吴三桂耳垂肥大,鼻梁挺直,隆上印堂,上唇胡须稀少,眉毛长而眼睛小,当他往远处看或环顾左右时,俨然像神灵一般的威严。吴三桂每天鸡叫起床,半夜入睡,却精神抖擞,活力四射,看不出有一丝丝的倦容。其鼻梁上有一道伤痕,左低右高,稍有一点黑纹,不细看还瞧不出来。吴三桂有个习惯,心情不好的时侯常用手不停地抚摸自己的鼻子,与他谈论大事时,一定要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不得途中转换话题,若你不知其意,便闭口假装咳嗽,声从鼻孔中发出来提醒你。无论何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吴三桂都愿意收留。吴三桂对待身边的人,就像对待家人一样亲切。你有疑问,向他讨教,他会反反复复向你解释,直到你弄明白为止。
吴三桂心胸开阔,气度恢宏,不计新仇,也不念旧恨,且极重交情,在他飞黄腾达的时侯,凡是与他有交往的人都乐意投奔他。吴三桂年轻时曾是毛文龙部将,降清后便与毛氏后人断了往来。其手下有个姓李的将帅,依仗权势抢夺了毛氏老宅,毛氏有个老仆人,以前经常戏弄吴三桂,如今毛氏遇到这样的困难,只得自告奋勇到云南求吴三桂帮忙,吴三桂二话不说,直接命令李帅退还毛宅,并责令赔偿一定的钱财以谢罪,老仆临走的时侯,吴三桂还送他五万金助行;傅宗龙也是吴三桂的旧帅,他把傅宗龙的儿子傅汝良视如兄弟,藩王府戒备森严,但傅汝良随时可以出入,侍卫均不敢盘问;湖南永州宁远人曾应遴曾有恩于吴三桂,他的儿子曾传灿来云南游玩,回去时,吴三桂送他十四万金。由此可见,吴三桂是个重情重义之人。
有个叫冯甦的官员,为了证明自己效忠吴三桂,便立下卖身契给吴三桂,证书上写到:“楚雄府知府冯甦,本籍浙江宁海县人,今同母某氏,卖到平西王藩下,当日得授身价银二万七千两。”牵线搭桥卖身证人藩王府总管胡国柱。当时,凡是愿意卖身给吴三桂的人,皆有求于吴三桂的女婿胡国柱。云南人常说滇中有三好:吴三桂好为人主,士大夫好为人奴,胡国柱好为人师。
吴三桂手下的士兵受他的影响,大多争名逐利,不择手段。有个士兵叩见一位刚认识的富翁,谎称自己从小便是孤儿,现在还年少不懂事,想拜富翁为父,让其教他做人。富翁也想效仿吴三桂广收义子,招贤纳才,便欣然应允。于是选了个好日子行收子之礼,起初该士兵知书达礼,为人恭敬,富翁非常满意,仿佛自己就是他的亲生父亲,随时在钱财方面资助他。没过多久,士兵就带着自己的老婆来了,过了几天,士兵又带着一帮狐朋狗友投奔到其门下,富翁渐感费用难支,撵他们走吧,颜面尽失,不撵他们走吧,自己实在供养不起,最后只能大出血,赠送一笔钱后,求他们离开。那时候,滇中有钱人都热衷于收干儿子,可最终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甚至居山里的少数民族殷实之家,也有不少人吃亏上当。
蹇而泰,字文定,是昆明的一介书生。大西军张献忠手下占领昆明后,被孙可望所阉,孙可望战败降清后,蹇而泰在安宁虎丘寺出家为僧。后来,被吴三桂延聘到藩王府从事内务管理工作,蹇而泰博学而幽默,吴三桂发火的时候,只要他妙言几句,吴便火气顿消。平定吴三桂叛乱后,大将军赵良栋把他带进宫,说这就是吴三桂的大管家了,经审讯后,清兵所掠夺藩王府财物,蹇而泰交待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人敢于藏匿。
江苏有个商人叫王四,依仗与吴三桂的老乡关系,在贵州做了不少非法之事。云贵总督甘文焜负责审理王四的案子,让他退还所抢房屋、美女、玉帛等,然后驱逐出境,吴三桂虽贵为一方之王,对此亦爱莫能助。
云南盐法道赵廷标喜欢作诗,城南西寺落成时,吴三桂大宴宾客,犒劳驻滇头面人物。吴三桂请赵廷标现场作金刚诗一首,赵随口而出:“金刚本是一团泥,张牙舞爪把人欺。你说你是好汉子,你敢同我洗澡去?”吴三桂听后哈哈大笑,装着若无其事,其实内心知道赵廷标此诗是暗讽自己。有个举人自告奋勇献诗一首,其中有“力穷楚覆求秦效,身为韩亡受汉封”之句,吴三桂听了非常称心,命令重赏他。吴三桂作《白牡丹》诗,云南巡抚朱国治和上一首,朱国治强求按察使李兴元也和上一首,李兴元无法推辞,便勉强道:“公之不能文,无异于王。我之不能武,亦无异于公。”朱国治听了满脸通红,知趣而退。
吴三桂藩王府有三件宝贝,一是虎皮,二是大理石,三是宝石顶。虎皮白色的质地,黑色的花纹,在湖南永州宁远县获得,是号称神兽“驺虞”的虎皮;大理石屏风两面,一面高六尺,山水木石,浑然天成,有元代画家的风格,一面稍小点,石上山巅有只鹰,山下水边有只虎,虎视鹰,鹰注虎,神气活现;吴三桂有顶官帽,上系一颗大红宝石,宽一寸许,长约一寸六,放在阳光下,数丈之内光芒四射,仿佛熊熊燃烧的烈焰。
吴三桂儿子吴应熊,由清王室扣押在京做人质,每次由京回云南看望父亲,吴三桂均要出城外迎接。吴应熊是吴三桂原配妻子张氏所生,张氏为关东人,一生勤俭持家,奉约节约,时常感叹:“我当初出嫁的时候,我妈一条红裙子都舍不得买给我呀,今天能过上这样的日子,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吴三桂十分尊重她,也很惧内,与当时一起共事的云南布政使崔之英同病相怜,两人在殿上每每谈起家事时,常哽咽失声,相对落泪。
吴三桂有个妃子叫八面观音,是南昌已故大师李宗睿家的歌妓。李宗睿声色犬马,在南昌臭名昭著,他最宠爱八面观音。八面观音归吴三桂后,与陈圆圆平分秋色,被他奉为二宝,怜香惜玉,娇柳宠花。还有一个妃子叫四面观音,其宠爱程度不及八面观音,尽管如此,当时亲眼见过四面观音的人,都说四面观音貌美如花,倾国倾城。四面观音也是李宗睿的歌妓,李老后把她送给同事高安,高安又把她呈奉吴三桂。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平定吴三桂叛乱时陈圆圆已死,八面观音归绥远将军蔡毓荣,四面观音则被征南将军穆占霸有。
至于陈圆圆的死,云南本地人传说陈圆圆比较聪明,知道吴三桂叛乱必将失败,早就作好了防止自己再次被人掳走的准备。她安排人在昆明城内外建筑尼姑庵十多座,其中就包括今天留存的金莲庵、妙法庵、白衣庵、紫衣庵等。诸庵建成后,到处挑选与自己长得相似的女子若干,为各庵的主持。吴三桂不在宠爱她后,陈圆圆便离开藩王府,藏匿于各庵,今天住这儿,明天住那儿,久而久之,谁也不知道她身居何处,在众多貌似陈圆圆的尼姑中,谁都辨不清哪个才是真正的陈圆圆。说陈圆圆死了,没有一个熟人亲眼看见她的尸身,还有一种说法陈圆圆投莲花池而死,其尸体被村人捞走埋葬,那又埋在何处呢?这些流传都没有说服力,陈圆圆之死始终是个迷。
吴三桂镇守宁远时,有个叫吴国贵的将领作战时受重伤,但却不流一滴血,回到兵营即仆倒在地,人事不省。老兵郭八能占卜吉凶,大家都叫他郭见鬼,战前几天,独自往河边走,挑回石头十多担堆在营房内,众人大惑不解。看到吴国贵伤势严重,郭八将其身体翻过来躺在地上,再把石头压在他身上,过了两天,吴国贵伤口始流血,人也苏醒过来。吴国贵是吴三桂手下的悍将,手下兵马不多,仅二三十甲,每甲设正甲一人,副甲七、八、九人不等,正副甲士都是年龄在二十以外,三十五岁以内的人,除非大风雨,天天操练。这支部队所配的皮盔皮甲,刀箭及火枪弹均无法穿透,可见吴三桂对此部队的重视程度。
佴千斤,名字寿寿,是丽江夷民,身材魁梧,力大无穷,能把八十斤重的铁棍舞得虎虎生风,所以众人叫他佴千斤。大理知府黎某把他推荐给藩王府,吴三桂测试他的体力,佴千斤能把藩王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左右抛接,接连三四下,吴三桂大喜,封他为勇士,佴千斤一时洋洋得意,认为老子天下无敌。闲来无事,常目空一切在街上瞎逛,一天逛街时,衣服被一挑菜农妇的竹篮挂破,千斤大怒,伸手向**的脸颊扇去,**举手一挡,千斤便跌倒在地,千斤估计今天是遇到高人了,站起来问她是哪里人,**说是北门外殷家箐人,大家都叫她殷娘娘。千斤提议要与殷娘娘比试一下,殷娘娘爽快答应下来,并说好在自家门前等他。第二天,佴千斤来到殷家箐寻找殷娘娘,村里的小孩把他带到殷娘娘家,殷娘娘早已靠在自家门前候他了,见佴千斤如约而至,殷娘娘指着地上已插好的两排木桩对他说:“让你先选择一排木桩用脚踢倒。”佴千斤一看,每排为十三根,木桩露出地面约七八寸。于是问道:“地下埋多深?”殷娘娘回答:“三尺。”佴千斤信心满满,举脚用力扫去,仅踢出九根,其它的安然无恙。殷娘娘笑着说:“太差了,太差了!”千斤不服气地对她说:“那你试试?”殷娘娘一抬脚踢去,十三根木桩齐刷刷浮出地面,佴千斤始才认输。后来,佴千斤随吴三桂征战湖南,自告奋勇过河,深陷淤泥中,被清兵乱箭射死。
吴三桂有个堂弟叫吴树良,年少缺少管教,成为一个无赖。吴三桂镇守云南后,赶来投奔他。吴树良喜欢结交偷鸡摸狗之人,滇中小偷大盗纷纷来投靠他,一时闹得乌烟瘴气,鸡犬不宁。吴三桂多次劝说,吴树良均恶习不改,不得不强行把他赶回老家。
有个湖广会元,名叫曹石霞,到云南云龙州探亲。回去的时候,吴三桂委托他把督学何宏中的遗体运回湖北,并赠给曹石霞金三千,又资助何宏中的儿子千金,让其护送父亲灵柩回乡安葬。
倪如彪,贵州六盘水郎岱县苗族,曾经是毛文龙副将,力气蛮大,曾经因为琐事而殴打过吴三桂。年老了返回老家,因遭水灾而倾家荡产,没过多久,老婆及儿子相继离世,穷得实在没有办法了。亲戚和乡邻都劝他去投靠吴三桂,倪如彪认为自己往昔与吴三桂有仇,害怕见到吴三桂遭报复,大家告诉他,说平西王从来不记仇。倪如彪走投无路,只好厚着脸皮徒步至云南,投藩王府,吴三桂见到他非常高兴,热情邀请他入殿,并亲切询问他离开部队后的生活状况,然后设宴款待他,得知倪如彪如今一贫如洗,孤身一人时,就把他留在府内做事,待遇颇高。倪在滇工作数月,水土不服想回老家郎岱,吴三桂送他五千金,并安排专人护送他回到老家。
吴三桂在云南的时候,滇中大小官员大多都得到过他的馈赠。云南巡抚袁懋功因父亲死亡,要辞职回家奔丧,吴三桂来告别时,送他五万金,袁懋功尽数笑纳。巡抚李天洛有病,吴三桂登门探视,对他说:“李先生清贫,不可以口腹累。”往后凡是去看望李天洛,吴三桂都要自带伙食,不让李破费。康熙九年,李天洛告老还乡,吴三桂送他三万金,李不授,吴三桂也不勉强,直到抵达贵州镇沅,侍卫才把三万金强留在船上,然后策马扬鞭而去。
朱国治起初在江浙任巡抚,以贪婪残酷迫害人出名。贬到云南任巡抚后,旧习不改,任意侵蚀或消耗公私财物,无论军民,对他的意见都很大。对朱国治贪得无厌的做法,吴三桂曾委婉地劝说过他,但朱国治仍我行我素,吴三桂非常鄙视他,到后来起事时不得不把他杀掉。
平西府规模宏大,屋宇众多,千门万户,林木苍郁,适宜藩王居住。吴三桂在府边的翠湖中修建亭台楼阁,起名近华浦,西郊建一公园,名安阜园,园中花草,多至千种,内植神女花一株,形似芙蓉,一天中花色能变化出七种颜色,子、丑时白色,寅、卯时绿色,辰、巳时白色,午、未时红色,申、酉时白色,戌、亥时紫色,花开十多天后,始自调谢,吴三桂把它当作镇园之宝。安阜园中有一楼,名叫万卷楼,里面收藏古今典籍若干,吴三桂命开馆招聘文人修书,让他们歌颂自己的丰功伟绩。然后,又在报国寺塑自己的雕像,位于正殿左侧布袋和尚塑像下面,头顶松花色头巾,身穿绿色锦袍,右手置于膝上,左手持书,从左面看就像美关公秉烛看《春秋》的神态。当时,湖北人吕尚奇以进士身份到昆明做官,吕尚奇以擅写诗词而闻名,吴三桂要他为自己的塑像题词,吕尚奇把吴的功劳大书特书,吴三桂看了非常满意,作为回报,特把自己的歌伎赏给他。
吴三桂到云南做藩王时,路过陆良,顺道进普济寺游玩。普济寺大殿前有红山茶一株,不同于其他品种,是茶花中的宝珠红。吴三桂非常惊奇,认为是特殊花种。安阜园建成后,命人把它挖来移栽在园中。树因换了环境,三年不开一朵花,吴三桂认为这花是故意怠慢自己,又把它贬回陆良普济寺。树一再迁移,不易存活,未到一年便枯死了,当地的老百姓说这花是因为受到吴三桂贬谪而气死的。
吴三桂有一个族弟叫吴耀恒,长像非凡,身材高大且相貌英俊。使用超强硬弓射箭,百发百中;身体强健,善于奔跑,可撵上快马;聪明出众,边听边诵,过目不忘。吴三桂非常偏爱和看重他,常对人说:“这个弟弟将成为吴家的骄傲。”后来因病死亡,吴三桂气得几天吃不下饭。
王公良,曾经在辽东帮人卖菜讨生活。起初在吴三桂手下任小队长,吴三桂降清后,被清政府授予仁威将军,后来与刘昆善、刘劝率兵反正。王公良时常感叹:“我自己知道早晚都要死,只是因为我遇到的人对我太好了,从忠从义来说都不能背叛他。”后清兵入滇,王公良登楼自焚而死。
吴三桂修南城外玉皇阁时,挖出埋藏在地下的窖金五十余万。又挖掘倾圮的老君殿,重新建置神座,挖出窖金一百多万两。十万两以内的窖金,在地下或木制品中发现的也很多。
大清王朝入关定鼎中原,论功劳吴三桂最高。继而论三藩,也要数吴三桂最强,领兵最多。吴三桂平滇时,率五十三佐领,绿旗兵一万二千人,外加军人家属达数万人。吴三桂降清后,制定以五丁出一甲,甲二百设一佐领,合计五十佐领,由左右都统管辖。设前、后、左、右援剿四镇,分十营,每营兵一千二百人,以吴应麒、吴国贵、夏国相、胡国柱等为统领,以马宝、王屏藩、王绪等为总兵。吴三桂率兵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军,先后平定陕西、四川、云南,把南明王永历帝从缅甸抓回,又镇压贵州水西土司安氏,所以四方精兵强将,大多拢络到他门下。吴三桂刚进攻云贵时,清庭给他的权利很大,云贵总督、巡抚均受他的节制。用兵上,吏部、兵部不得干涉,财力方面,户部不得稽查和推迟。吴三桂所委任的官员,叫西选,西选的官员遍及云南全省。康熙六年,吴三桂以眼睛有病辞去总管职务,清庭按他的主动申请罢免其权力。此时,吴三桂已晋封亲王,其子吴应熊已成为附马了。
吴三桂擅权云南十多年,每日操练兵马,可谓兵强马壮。在各个交通要道、水陆港口,到处安插自己的亲信,各省的提督和总兵,大多为其心腹,儿子在宫中当附马,朝庭有什么大无小事,吴三桂都能够探听到。
康熙十二年三月,尚可喜想回辽东老家养老,提出留他的儿子尚之信镇守广东的要求。兵部商议,提出撤销藩王的称号。耿精忠和吴三桂听说后,心里惴惴不安。当年七月,吴三桂也上疏申请撤去其兵权,以此来试探朝庭对他的真实意图。康熙皇帝召集朝中群臣商议,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等力请削藩,康熙帝遵照大臣的意见同意吴三桂的要求,决定把吴三桂安排到山海关外。吴三桂本来希望康熙帝能把他继续留在云南,获得明王朝黔宁王沐英家族世守云南一样的殊荣。可命令一下,让吴三桂吃惊不小,私下暗中召集部下,阴谋举兵反叛朝庭。于是禁止外界与滇中的邮件往来,人只许进不许出。直到侍郎哲可肯、学士傅达礼到云南亲授诏书,吴三桂才不得不表面装着遵命,私下一拖再拖赴关外行期,紧急策划举兵反叛事宜,吴三桂认为,当时朝中大将还没有哪一个能与自己相提并论的。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末,吴三桂举兵起事,杀掉巡抚朱国治,抓捕按察史以下所有不同意起事的官员,向各地发出檄文,自称“天下都招讨大元帅”,以第二年为“周”元年。下令全滇人士换衣帽,养长发,举白色旗帜。誓师大会时,吴三桂向部下陈述满清政府背信弃义,以武力侵略中原领土等罪证,说着说着悲伤至极,泣不成声。随后,骑上马在军校场驰骋三圈,并挥舞长刀三下,此时,吴三桂已经六十二岁了。
吴三桂叛乱,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云南提督张国柱皆齐声响应。云贵总督甘文焜在贵阳听说吴三桂兵变,想用兵拒守,而提督以下将士都不听他指挥,率队跑到镇沅,凡是反对吴三桂的人都被他们抓起来处死。兵部郎中党古异、户部员外萨木哈在贵州处理吴三桂移藩关外事宜,听闻此事,于十二月十二日赶至京城报告,此时,湖广总督蔡毓荣上报的奏折也到了,这一晴天霹雳的消息传到京都,举朝震惊。大学士索额图主张对建议撤藩者定罪,康熙帝没有同意,仅是通知赶快阻止传达福建、广东两地撤藩诏书。接着向中外宣布撤销吴三桂的一切职务,并派遣大军到湖北荆州抵御吴三桂的进攻。
吴三桂举兵时,定其年号为“昭武”,其军队幕僚中有个官员名叫徐良骙,向吴三桂上书说:“昭武两字不足取,昭为刀口近斜日,武为止戈,宜变易之。”吴三桂看了他的来信,喟然长叹说:“听天命之所在也。”
湖南衡山岳神庙有只小白龟,大如铜钱,养了多年不见长大,本地人认为是岳神派出的使者,便把它藏在神龛中虔诚祭拜。吴三桂冒用帝王的称号后,来到湖南衡阳,选择皇道吉日祭祀诸神,一时兴起,决定用白龟占卜今后的进军方向,于是把地图放置在桌上,让白龟在图上蹒跚前行,白龟走来走去,就是不越过岳州、常德、澧州界线,反而折返在云南位置停下来,吴三桂率领诸臣三次朝拜和祷告,三次均是如此。所以,吴三桂叛乱后,只称“都招讨大元帅”,以“大周”两字纪年,一直不敢称帝。
康熙十四年八月,吴三桂亲率大军至湖南,并入住长沙。十六年秋七月,才到达湖南衡阳。十七年春初,属下争相奉劝吴三桂称帝,以顺应全国各地反清复明人士的要求。大家认为衡阳是兵家必争之地,应该把都城迁到衡阳。吴三桂采纳了众人的建议,于康熙十七年春 三月初一日,在衡山脚下建筑祭祀神坛,在衡阳城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后称帝,改元“昭武”,改衡阳为定天府。添置百官,分封诸将,颁布新历,举行云贵乡试,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吴三桂称帝时,因时间仓促,皇宫屋顶来不及更换**琉璃瓦,便用黄漆粉刷而就。又建盖房屋上千间,暂作朝房,防止风吹雨淋时文武百官行君臣拜见之礼。
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后,立即召集马宝、王绪、胡国柱等率领精兵强将赶赴湖南,进攻永兴,湖南都统伊里布、副都统哈克山等相继战死。简亲王及征南将军穆占,均被王绪、马宝、胡国柱等穷追不舍。眼见情势危急,康熙帝决定亲征,以督促提振军威。可谁也想不到,正当清兵军情紧急,面临生死存亡之际,马宝等将领忽率大军向衡阳奔去。原来是吴三桂于八月十五日病死在衡阳,于是才把诸将召至衡阳,共商大事。经此一变,叛军形势急转直下。康熙十七年十月,吴三桂孙吴世璠赶到衡阳发丧,并继承帝位,改元“洪化”。十二月,吴世璠迎吴三桂遗体返回云南。
吴三桂举兵反叛时,有的将领说要赶快打过长江,挥师北上;有的将领说要直下南京,凭长江天险,截断长江、准河水运;有的将领说要出兵汉中和关中地区,守住崤山及函谷关与清军抗衡。吴三桂以自己年事已高,万全之策乃坚守滇黔根据地。一开始攻下湖南,便下令部队不得渡过长江,自认为即使不能光复全国,也可以划江而治,所以,用兵数年均不能由南向北驱进。等到清兵四面围来,吴三桂却突然抱病身亡,诸将合谋,也论不出个所以然。夏国相主张弃滇北向,以争天下,马宝不同意。大家一致认为时下之策只有固守湖南,倚洞庭湖天险而与清王朝一较高下。在两军对峙中,清军将领使出反间计,使吴应麒错杀了不少将领,部分总兵偷偷乘船去投靠清军,澧州方面也出现将士乘船去投降的情况。清王朝统帅王公、将军等,接二连三收复岳州、长沙、常德、永州,吴世璠只得退守贵州,接着贵州、四川又被清军攻占,吴世璠不得不退回昆明。清朝大军进攻云南,吴世璠令郭壮图以象阵在曲靖防御,清兵五次进攻均取得进展,郭壮图象阵反过来践踏自家军队,叛军大败,郭壮图逃回昆明。此战以后,吴世璠再也没有与清军较量的本钱了。
清军逼近昆明,吴世璠赶快把吴三桂的棺椁转移,除了郭壮图等几人外,其他人都不知道吴三桂棺椁具体埋葬在什么地方。蔡毓荣、穆占与赵良栋等,齐心协力在云南寻找挖掘吴三桂墓,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凡滇人说有可能是的墓葬均被挖掘,一天挖出十三具尸体,并把尸体火化后四处抛洒。传闻,吴三桂真正的骸骨,其实埋藏在铜壁关外。
吴三桂祖坟在关东,有地师说,吴家墓地风水非富即贵,但玄武山有三处断节,甚是可惜。说来也怪,吴三桂家自父亲明朝锦州总兵吴襄以下,仅有吴三桂一人是因病而自然死亡,其他的均死于非命,地师断言这就是祖坟玄武断节的缘故。
注: 罗养儒,名继春,字兆熙,广西昭平人,前清附生。其父罗实夫因与云贵总督岑毓英有姻亲关系而被延为幕僚,故从小在昆明长大,并随父亲任职地方的更换而到处云游,对云南本土见闻颇广。本文参考其《吴三桂轶事》翻译整理。
黄巢
黄巢(?~884) 唐末农民战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稍通书记,屡举进士不第,以贩私盐为业。家富于财,善击剑骑射。唐懿宗咸通(860~873年)未至僖宗乾符(874~879年)初,连岁凶荒,黄河以南尤其严重。农民起义纷纷爆发。乾符二年(875)初,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发动起义,唐未农民战争爆发。五月,黄巢与同族兄弟、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募众数千响应。接着王、黄两军会合,协同作战,东攻沂州(今山东临沂)不克,就西向进攻洛阳周围地区。唐统治者急调大军夹击。王、黄乃于乾符三年十月间南趋唐州(今河南泌阳)、邓州(今河南邓县),以后又活动于今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反复冲击敌人。同年底,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刺史裴偓对王仙芝进行诱降,仙芝动摇,欲受唐官职。黄巢指斥他说:起初我们共立大誓,横行天下,现在你独自取官降敌,广大群众何所归宿!因怒击伤仙芝首。仙芝畏众怒,不敢受唐命,遂与黄巢分兵作战。黄巢率军北上,攻克郓州(今山东东平北)、沂州等地。以后王、黄虽曾一度台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不久又分兵。
乾符五年,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战死,尚让率余部奔毫州(今安徽毫县)与黄巢所部会合,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署置官属。从此,黄巢成为起义军的最高***。两支义军会合后,势力又见壮大。黄巢再度北上,克沂、濮等州,然后沿黄河南岸西进,“欲窥东都(洛阳)”,唐朝急调军队增援东都。黄巢知攻东都无望,于是引兵南下,渡过长江,东趋下游。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遭到镇海(今江苏镇江)节度使高骈部将张璘、梁缵的阻击,义军乃转由浙江南进,开山路七百里,进入福建,攻克福州(今属福建)。黄巢在福州大力打击官僚,地主,杀了顽固不化的“处士”周朴。后率大军沿海岸南进,于六年九月攻占岭南重镇广州。经过大约两个月的休整,黄巢在这年冬又率领大军北伐,自号“义军都统”,并发表文告,宣布即将打入关中,指斥唐朝以宦官掌握朝政,纲纪紊乱,朝臣与宦宫勾结,贿赂公行;还宣布义军禁令,禁止刺史广殖财产,县令犯赃者全族处斩。他所指责的都是当时极弊,深得群众拥护。义军拥众数十万,从桂州(今广西桂林)出发,乘大筏沿湘江顺流北上,攻克潭川(今湖南长沙),又下江陵(今属湖北)。本欲乘胜进兵中原,直趋关中,但至荆门(今属湖北)为唐将领刘巨客所败,乃转而东进。于广明无年(880)五月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击毙淮南(今江苏杨州北)节度使高骈的骁将张璘。七月,自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长江东岸)飞渡长江。高骄与唐廷有矛盾,又慑于义军声威,虽拥兵十幸万,但保境而已,不敢出战。黄巢渡江后门破竹之势跨越淮河,于十一月占领东都洛阳。进军途中,义军“整众而行,不剽财货”,沿途群众纷纷参加义军,众达百万。入洛阳城后,义至劳问冒民,间里晏然。黄巢北攻时,还特意转牒唐朝各镇兵将:你们各宜守垒,勿犯我兵锋。我将入东都,到京师向皇帝问罪,与你们无涉。这些话分化了敌人营垒,所以兵行无阻。黄巢在东都并未久留,随即转旗西指,于年底突破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天险,最后攻下了京师长安。唐僖宗和大宦官田令孜南逃成都。义军入城之日,向贫民散发财物,并由大将军尚让向群众宣布:“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十二月十三日(881年1月16日)黄巢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原唐朝官员,四品以下酌情留用,三品以上全部罢宫。其中枢主要官员有: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原唐官崔理和杨希古并同平章事(即宰相);孟楷、盖洪为尚书左、右仆射,兼军客使(掌管近卫军队);翰林学士中还有著名诗人皮日休。黄巢在长安执行严惩皇族、公卿的政策,唐宗室留长安者几无遗类,义军查获降官张直方夹壁中隐藏的高官显贵百余人后,全部处死。大齐政权还没收富豪的财产,号称“淘物”,宫室皆赤脚而行。次年,唐军曾一度攻人长安,义军暂时撤出,当夜反攻,将唐军驱逐出城。
但黄巢既未派大军追击唐僖宗,也没有首先全力歼灭分镇关中的唐朝禁军,大齐政权也缺乏必要的经济政策,生产、财政均无着落,这样,敌我力量对比就逐渐发生了不利于义军的变化。关中地主坚壁清野,使大齐政权陷入严重的缺粮困境;中和二年(882)大齐的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朱温叛变降敌;沙陀族李克用应唐朝的乞援,率劲旅一万七千人南下;敌方军力大大增强。这时,黄巢发现困守关中已很不利,乃于三年四月东撤,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节度使秦宗权战败,投降黄巢。六月间,义军开始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守将赵犨顽抗,义军久攻不克,朱温和李克用又先后前来增援赵犨,黄巢遂于四年四月解围,逾汴而北,又遇到唐徐州节度使时溥的阻击,作战不利,最后退至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于六月十七日兵败自杀(一作为甥林言所杀)。历时九年余的农民战争至此结束。不久后,唐王朝即告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补充诗集: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关于黄巢的两个传说
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
唐朝末期,黄巢带领起义军北上,攻打浑城。围城三天攻不下来,黄巢气坏了,指着城楼大骂,扬言攻破城池,定杀个鸡犬不留。
这时,已经快过年了,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很冷,士兵大多还没有换上冬服,黄巢知道硬攻要受损失,只好先把队伍拉到山里,等过了年再打。
新年很快过去了,家家都在推米磨面,做汤圆,欢庆上元佳节。黄巢想,兵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何不乘人们过节的时候,进城摸摸敌军的虚实,再定攻城之策。想到这里,他马上召集众家兄弟商量了一下,把义军交给师弟,自己挑上汤圆挑子出了大营,直向浑城走去。
黄巢进了城门,一直奔西街。走不多远,见十字街前有一伙人正指指划划地看什么。刚好,这时对面来了个卖醋的老人,穿一身破棉袄棉裤,手里不住地敲着梆子。黄巢上前施礼说:“请问老人家,前面出了什么事?”老人打量一下黄巢,左右望望,把他拉到路边,低声说:“前两天黄巢带兵攻城不下,到山里去了,过几天还要来的。官家贴出告示,要百姓出人出粮,唉!要打大仗了。”
两个人正说话,忽听一阵马蹄响,黄巢抬头一看,一队人马飞驰而来,当兵的边跑边嚷道:“众家百姓听着,黄巢进城了,现已四门紧闭,跑不了啦,有发现卖汤圆的马上报告。知情不报者诛灭九族!”
黄巢知道军中出了叛徒,走露了消息,便扔下挑子往东跑,急急忙忙地钻进一个巷子里。进了一家院子,隐在门后。等马队过去,这才出来往北跑。没跑多远,又听见马蹄响,知道马队又回来了,他一转身钻进一个小院。
黄巢插上门正要进屋,见一个老人从屋里走出来,正是十字街头跟自己说话的那个老人,急忙走过去说;。“老人家行行好,把我藏起来吧。”老人见了黄巢先是一愣,接着点点头答应了。
这时,街上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接着有人打门。老头着急了,话都顾不得说,急忙把黄巢领到后院,来到醋缸跟前,掀开缸盖让他钻进去,说:“客官,先委屈一下吧!”老人拿把扫帚刚要扫地,大门撞开了,十几个官兵闯进来,把老头围住。官兵头目说:“大白天,为啥插门?”老人说:“我怕小偷进来偷东西。”头目追问:“有个大汉,你把他藏在哪?”老人说:“我家大门插着,没人进来!”一头目骂道:“胡说!他明明钻到这儿来了。你不想活了!”老人说:“官爷,你不信,就请搜吧。”。头目下令去搜查,十几个官兵马上进屋,翻箱倒柜,乒乓一阵乱响,东西砸破了不少,醋缸也打破了两口,醋流满了院子,幸亏他们没接着翻。
官兵走了,黄巢从缸里爬出来,见满院子都是碎缸片,老人惋惜地在缸前落泪。他忙走过去安慰说:“老人家不要哭了,过两天我赔你几口就是了。”
老人站起来说:“客官,你快走吧,他们前边去了,找不到人还会回来的。”
黄巢问:“老人家,现在天还不黑,到处都是官兵,我从哪里出城呢?”
老人说:“你出了这条巷子,钻进对面院子,从后面出去便是天齐庙,你先在庙里藏着。天黑后,顺着城墙往南走,走出两丈多地有个豁口,你就从那儿出去吧。”黄巢见老人厚道诚实,便进一步打听说:“老人家,这座城有何妙处,黄巢十万大军攻了三天竞攻不破?”老人说:“客官有所不知,这城建在始皇时期,城墙又高又厚,上有滚木,两厢藏有弓箭手。”黄巢问:“那就没法了吗?”
老人说:“要打城,不能从城门进,得从天齐庙的豁口进。”黄巢听了很高兴,转身要走,又回过身来问:“老人家,你知道我是谁吗?”老人犹豫了一下,说:“你是黄大将军。”黄巢说:“唐兵骂我杀人如麻,吃人不吐骨头,你不怕我吗?”老人说:“那是官家说的,官家能有好话吗?我们穷百姓正盼着你来呢。”黄巢听了很感动,想不到老百姓对自己这么敬重,就说:“老人家,你家有红纸吗?”老人说:“现成的没有,店铺里能买到的。”黄巢说:“你买几张红纸,扎个灯笼,正月十五挂在房檐上。”
黄巢走后,老人把消息传给邻居,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全城穷百姓都知道了,家家买红纸扎灯笼。
黄巢回到大营,马上召集将士商量,到了夏历正月十五晚上,带着五千精兵,摸过护城河,按老人所指的路悄悄入城,一声号炮,内外夹攻,很快攻破城门,起义军进城了!
这时,穷人家门口都挂起了红灯,全城灯火通明。凡是挂河谠红的的大门,起义军一律不入;不挂红灯的,起义军冲进去抓赃官老财,只一宿就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杀光了。第二天,黄巢开仓分粮,还派人给那位老人送去二百两银子。
自那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
端午“插艾草”的来历
端午节本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至唐黄巾起义时,黄巢义军攻打中原地区,时值端午。当地官员于是放出风声:“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动员民众逃离家园,是为"走黄巢"。实际是使义军无法与民众接触,以制义军不断扩大之势。
中原地区某户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妇人与二个小孩,一小孩为亲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遗孤。亲生的小孩刚能行走,她嫂子的遗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岁。妇人一人带二小孩逃难,背着她嫂子的遗孤,却让自己刚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却落在后头。走不多远,遇一黄衣人,问:“嫂嫂为何不让大小孩走路,而让小的小孩走路?”妇人如实相告,黄衣人听后甚为感动,道:“你危难之中行忠义之事,已破黄巢之刀,黄巢已无法取你人头,其实你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义之家,黄巢便无奈你何。”言罢竟忽不见。妇人认为是仙人指点,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难之人插艾草可破黄巢之刀云云。因此妇人平时善良,多行善事,诸多民众都相信,依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黄巢”,在家中过端午节。
果然,义军过境,见家中插艾草的人家,无人打扰,随军的医生还为民众看病,问疾苦。一时妇人遇仙人指点之事在各地传开,平民之家,不再“走黄巢”,纷纷插艾草过端午,并效妇人行忠义之事。
其实,黄衣人是黄巢义军的前锋谋士,武艺高强。义军所到之处,都是无人村,义军无人支援,成了孤军。谋士知有蹊跷,化成便衣,独自寻找原因,遇是了妇人。忽然不见,只是纵身跳上大树隐藏起来了。谋士小施一计,不仅破了官府的:“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谣言,为义军获得民众支持,又使民众积德行善成风,世人于是将此传统继承下来,成为今天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
陆河人为客家人,多为中原迁移到陆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黄巢”“插艾草”的习俗。
关于“滇人闲话吴三桂”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宛菡]投稿,不代表威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dythymc.com/weimen/190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威门号的签约作者“宛菡”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滇人闲话吴三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滇人闲话吴三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吴三桂是云南 历史 上...
文章不错《滇人闲话吴三桂》内容很有帮助